血铸洛阳桥:1938-1945泉州抗战中的古桥保卫战
一、1938:厦门沦陷,古桥危在旦夕
1938年5月,厦门沦陷的硝烟尚未散去,泉州城已能听见远方的炮声。横跨洛阳江的万安古桥——这座始建于北宋的跨海石桥,突然成为闽南抗战的最前线。
5月12日凌晨,驻守惠安的国军第80师238团3营哨兵发现洛阳江入海口处出现三艘日军汽艇。营长陈维金立即下令进入战斗状态,桥面炸药已就位,炸桥命令随时可能下达。
二、"暂缓炸桥":千年文物的生死抉择
"不能轻易炸桥!"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张斯麐在作战会议上力阻。这座千年古桥不仅是战略要道,更是泉州的文化象征。最终决定:加强防御,暂缓炸桥。
5月13日拂晓,日军第48师团先遣队200余人试图登陆。守军依托明代抗倭铳城遗址构筑机枪阵地,《泉州抗战纪实》记载此战毙敌7人,伤10余人,初战告捷。
三、1940:永宁惨案后的全民戒备
1940年7月16日,"永宁惨案"震惊闽南。日军在石狮永宁屠杀村民,泉州全城进入最高警戒。
福建保安第4团团长胡季宽在回忆录中写道:"我们在桥面铺设竹钉阵,桥墩安装触发水雷。"惠安妇女会日夜巡逻,头戴斗笠、手持铜锣的身影,成为洛阳江畔特殊的风景线。
四、1944:最惨烈的桥头争夺战
1944年10月,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。独立混成第62旅团从莆田南下,10月10日抵达洛阳江北岸。
国军第70军107师320团团长刘化之战后报告:"敌以山炮轰击,我团2营伤亡过半仍死守不退。"关键时刻,美军第14航空队3架P40战机俯冲扫射,摧毁日军橡皮艇6艘,扭转战局。
五、古桥新生:弹痕中的抗战记忆
1945年5月18日,日军撤离泉州。光复仪式上,人们发现古桥中弹18处,主体却奇迹般屹立。
泉州史学家陈泗东在《泉州抗战史话》中感叹:"这既是守军之勇,亦是宋匠之智。"如今蔡襄祠内,守军刻下的"誓与古桥共存亡"石碑,仍与潮声共鸣。
结语:一座桥,一座城的抗战丰碑
从1938到1945,洛阳桥不仅是军事要塞,更成为泉州精神的象征。它的每一处弹痕,都在诉说那个年代的铁血与坚韧。
(注:所有战役数据、人物职务及引文均出自福建省档案馆藏抗战史料)
升富配资-配资查询平台-平台杠杆炒股-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