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我们的文化传统中,笔墨纸砚从来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,而是承载着天人智慧的修养载体。当毛笔饱蘸墨汁,在宣纸上游走的瞬间,不仅是文字的生成,更是心灵的舒展与生命的修行。孔子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的箴言,为笔墨修身提供了整全的体系。在笔墨与心灵的对话中,我们得以乘物游心,在方寸纸砚间完成生命的修养与升华。
志于道
“志于道”是儒家修身的起点,也是笔墨艺术的精神内核。书法是“笔墨工夫”,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,而是将书写视为体道、悟道的实践路径。传统书法中的每一笔、每一划都是活生生的。笔墨的轻重缓急、虚实开合,都是对“道”的具象化表达。
“工”是技法的锤炼,“夫”是心性的涵养,二者相辅相成。“横平竖直”背后的哲学——横画的“平”并非绝对的水平,而是如地平线般蕴含着阴阳平衡的张力;竖画的“直”也非僵硬的垂直,而是如松柏立根般体现着刚健中正的气节。
笔墨工夫的修行,首先要“敬”。对笔墨的敬畏,对传统的尊重,是入道的前提。当毛笔与宣纸接触的刹那,书写者必须全神贯注,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一笔一划中,这种“主一无适”的状态,正是“志于道”的具体实践——在专注中超越杂念,在笔墨中接近道的本真。
传统文脉的传承,也在笔墨工夫中得以延续。“临帖”不仅是模仿字形,更是与古人对话,在笔墨间感受先贤的精神气象。临摹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要体会魏晋文人的潇洒风神;临摹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要感受忠烈之士的悲愤赤诚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,让笔墨成为道统传承的载体,使“志于道”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实践。
据于德
如果说“志于道”是笔墨修身的方向,那么“据于德”则是这一实践的根基。一管笔可轻可重,可软可硬,却始终握在手中,正如德性的修养,需在日常的节制与坚守中成就。笔墨的实践,本质上是对心性的磨砺,是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内在的德性。
初学书法时追求“力透纸背”,总以蛮力施笔,结果线条僵硬无神;后来领悟到“力”并非外在的强硬,而是内在德性的自然流露,如孟子所言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”,当内心充盈着正直的德性,笔墨自然会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生命力。这种从“外求”到“内修”的转变,正是“据于德”的修行过程——笔墨成为一面镜子,照见内心的浮躁与偏执,也见证着德性的成长与完善。
“据于德”在笔墨实践中体现为对“度”的把握。书法中的“藏锋”与“露锋”,恰如为人处世的谦逊与担当:该藏则藏,体现内敛的修养;当露则露,彰显磊落的品格。同一个“之”字在王羲之兰亭集序种出现二十余次,却次次不同,这种变化并非随意而为,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气韵自然生发,体现的正是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德性境界。笔墨中的“度”,本质上是内心德性的外在尺度,只有当德性修养达到一定境界,才能在书写中做到收放自如、恰到好处。
笔墨的持久性更考验着德性的坚守。笔墨工夫不是一蹴而就的,正如德性修养需要终身践行。每天临帖、书写的过程,看似重复单调,实则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涵养定力与耐心。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德性的修炼——在烦躁时保持平静,在懈怠时保持精进,在诱惑时保持本心。当笔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德性的修养便不再是刻意的强求,而化为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,这正是“据于德”的深层内涵。
依于仁
“依于仁”是儒家修身的核心,也是笔墨艺术的情感根基。如果说“志于道”指向宇宙的规律,“据于德”关乎个体的品格,那么“依于仁”则强调人与他人、与世界的情感联结,仁能感通是也。在笔墨实践中,“仁”体现为笔墨的觉知工夫,对生命的尊重,对笔的尊重、对情感的真诚,以及通过书写传递的人文关怀。
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,字迹潦草、涂改处处,却因饱含着对亡侄的悲痛与对家国的赤诚而动人心魄。真正的笔墨艺术不在于技法的完美,而在于情感的真挚——当书写者将内心的仁爱之情倾注于笔端,笔墨便有了温度与力量,能够跨越时空引发观者的共鸣。这种情感的传递,正是“依于仁”的体现:通过笔墨,将个体的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,实现“仁”所追求的“推己及人”。
笔墨即生命,书写的过程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观照与关怀。这种对生命的关注,让笔墨超越了个人的抒情,成为承载人文关怀的载体,体现了“仁”的广博与深厚。
“依于仁”在笔墨实践中还表现为对传统的温情传承。临摹古人的作品,要像对待师长一样心怀敬意,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,也要理解他们的时代局限,在尊重中学习,在理解中创新。这种态度正是“仁”的体现—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传统,以真诚的情感传承文化,让笔墨成为连接古今的生命纽带,使“仁”的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。
游于艺
“游于艺”是儒家修身的升华,也是笔墨艺术的境界。当“志于道”“据于德”“依于仁”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,笔墨便不再是束缚心灵的枷锁,而成为释放精神的翅膀,让人在艺术的天地中实现“乘物游心”的自由。这种“游”不是放纵的嬉戏,而是在规律中获得自由,在约束中实现超越,是生命修养的终极追求。
书法有严格的法度——执笔的姿势、运笔的规律、结构的法则,但真正的艺术境界,是在掌握法度的基础上超越法度,让笔墨成为心灵的自然流露。王羲之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,只有经过长期的技法训练,让笔墨技巧内化为身体的本能,才能达到“下笔如有神”的自由状态。这种自由不是对规矩的否定,而是对规矩的升华,正如庄子所言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,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”,在法度与自由之间,实现心灵的舒展与释放。
当笔、墨、纸、砚与心灵融为一体,书写便成为一场心灵的旅行——时而如闲云野鹤般悠然,时而如江河奔涌般激荡,时而如深谷幽兰般沉静。这种境界中的“游”,是物我两忘的状态:书写者不再刻意关注技法的对错,也不再执着于作品的好坏,而是完全沉浸在笔墨与心灵的对话中,让情感与灵感自然流淌。此时的笔墨,成为连接个体与宇宙的通道,让人在方寸纸砚间感受到天地的广阔与生命的丰盈,这正是“游于艺”的真谛——在艺术的畅游中实现精神的超越与生命的升华。
“游于艺”的自由还体现在笔墨的创造性中。传统笔墨不是僵化的教条,而是生生不息的活的传统,每个时代的书写者都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,让笔墨艺术与时代精神相呼应。
图片
笔墨纸砚,看似寻常的文房四宝,实则是生命修养的载体。
当毛笔落下,墨香弥散,我们在纸砚间与古人对话,与心灵相遇,与世界相连。笔墨修身的过程,正是生命不断完善、精神不断提升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得以乘物游心,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道、德、仁、艺中获得长久的意义。这或许就是笔墨艺术的价值: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,在浮躁的时代里坚守精神的家园,在笔墨与生命的交融中,完成从技艺到修养、从存在到超越的升华之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升富配资-配资查询平台-平台杠杆炒股-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